污水处理主要工艺原理介绍

INTRODUCTION TO PROCESS PRINCIPLE

一、厌氧

厌氧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
①水解发酵阶段;②产氢产乙酸阶段;③产甲烷阶段。此后,人们又归纳出了复杂有机物厌氧产甲烷的4个典型阶段:①水解阶段;②产酸发酵阶段;③产氢产乙酸阶段;④产甲烷阶段,如图21-1所示。


(1)水解阶段
在化学上,水解指的是化合物与水进行的一类反应的总称。例如,酯类物质水解生产醇和有机酸。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水解指的是有机物进入细胞前,在胞外水解酶作用下,复杂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污水中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生物性大分子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等)、脂类、蛋白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等。大分子的非溶解性有机物在水中以胶体或悬浮固体形态存在,不能透过细胞膜,无法为细菌直接利用。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反应,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转化为小分子物质。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胞外酶,其中主要的水解酶有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例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为纤维二糖与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为肽与氨基酸等。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够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膜为细菌所利用。自然界中的许多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能在好氧、缺氧或厌氧条件下顺利水解。


水解过程通常较缓慢,因此被认为是含大分子有机物或悬浮物的污水厌氧降解的限速步骤。胞外酶能否有效接触到底物是影响水解速率的关键。因此大颗粒底物比小颗粒底物降解要缓慢得多。如来自于植物中的物料,其生物降解性取决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木质素包裹的程度: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可以生物降解的,但木质素难以降解,当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木质素包裹时,酶无法接触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导致降解缓慢。在有机聚合物占多数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中,水解作用是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


影响水解速度与水解程度的因素很多,包括:①温度;②有机质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③有机质的组成(如木质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④有机质颗粒的大小;⑤pH值;⑥氨的浓度;⑦水解产物(如发挥性脂肪酸)的浓度等。但水解速度常数和这些因素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水解速度常数的大小通常只适用于某种条件下某一特定底物,因而不是普遍有效的。


大量研究表明,除了采用投加水解酶的工艺外,在厌氧条件下的混合微生物系统中,即使严格控制条件,水解阶段和产酸发酵阶段也无法截然分开,这是因为进行水解的微生物实际上是一类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在水解时消耗了能量,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发酵过程所需的水溶性底物,用于胞内生化反应以取得能源。当污水中同时存在不溶性和溶解性有机物时,水解阶段和产酸发酵阶段更是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

(2)发酵阶段
在发酵是指有机化合物即是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水解阶段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在发酵细菌的细胞内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阶段。这一阶段的末端产物主要有挥发性脂肪酸(VFA)、醇类、乳酸、H2、CO2、NH3、和H2S等。与此同时,发酵细菌也利用部分物质和能量合成新的细胞物质。


发酵过程是由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发酵细菌共同完成的,发酵细菌是一个复杂的混合菌群,已研究过的就有几百种。发酵细菌主要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属异养菌。在环境条件中,温度对发酵细菌种群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中温厌氧生物处理中,有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真细菌属(Eubacterium)、双歧杆菌属(Bifidbcterium)和螺旋体等属的细菌。
在高温厌氧反应器中,有梭菌属和无芽孢的格兰氏阴性杆菌。其他也存在一些链球菌和肠道菌等的兼性厌氧细菌。此外,发酵基质的种类对发酵细菌的种群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发酵细菌所进行的生化反应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底物的组成与浓度,另一方面是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后续生化反应的进行情况。底物浓度大时,一般均能加快生化反应的速度;不同的底物组成有时会影响物质的流向,形成不同的代谢物。代谢产物的积累则会阻碍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如代谢产生的H2的有效去除使发酵细菌能产生更多的供其氧化并从中获得能量的中间产物。大多数发酵细菌可以利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质子。
利用质子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形成乙醇,另一途径则是在氢化酶作用下把质子转交给电子形成氢气:


2H+ +2e→H2


在这种情况下,不产生乙醇、丙酸、乳酸、丁酸等产物,而几乎只有乙酸形成。当发酵产物中有H2产生而又出现积累时,生化反应会受到阻碍。因此,保持发酵细菌与后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平衡和协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发酵过程中,厌氧降解的条件、底物种类和参与的微生物种群不同,其最终产物组成也不同。例如,在一个专门的发酵反应器(如两相厌氧处理的产酸相)内,以糖作为主要的底物,则最终产物将主要是丁酸、乙酸、丙酸、乙醇、CO2和H2等的混合物。而在一个稳定的单相厌氧反应器内,则乙酸、CO2和H2是酸化细菌最主要的末端产物,其中H2又能相当有效地被产甲烷菌利用,故在反应器中往往只能检测到乙酸和二氧化碳。


在厌氧生物处理中,发酵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产甲烷阶段提供适宜的底物。最佳发酵产物选择的顺序应该是:一碳有机化合物、乙酸、乙醇和丁酸,而乳酸和丙酸应尽可能避免。这是因为:乙醇转化为乙酸的速度很快,丁酸其次;丙酸的产氢产乙酸过程只有当氢分压较低时才能进行且转化速率很慢,丙酸的积累会导致产甲烷相运行失败;乳酸则存在转化为丙酸的潜在危害。

(3)产氢产乙酸阶段
在产氢产乙酸阶段,发酵阶段的末端产物(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类)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乙酸、H2和CO2,提供给产甲烷细菌,同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


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乙酸的微生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异养型细菌,能利用有机物产生乙酸和氢气;另一类为混合营养型微生物,即能利用有机物产生乙酸,也能利用H2和CO2产生乙酸。前者称为产氢产乙酸细菌,后者称为同型产乙酸细菌。


较高级的脂肪酸遵循氧化机理进行生物降解。产乙酸过程的某些反应见表21-1,表中


△G’0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即在pH7.0,25℃和1.013X105Pa条件下,假定水为纯液体,所有化合物在溶液中浓度为1mol/L时的自由能。由于自由能不同,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表21-1表明,在标准条件下,由于反应过程不产生能(△G’0为正值),乙醇、丙酸和丁酸不会被降解。但如果氢的分压降低,则可以把反应导向产物方向。研究表明,在运行良好的单相厌氧生物反应器中,氢的分压一般不高于10Pa,平均值仅为0.1Pa。如此低的氢分压条件下,乙醇、丙酸和丁酸的降解可以产生能,即反应的实际自由能△G可以是负值。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有机酸、醇的产氢产乙酸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乙醇,乳酸,丁酸,丙酸。


微生物产乙酸过程的某些反应


表21-1

反应 △G’0(kJ/mol)
4CH3OH(甲醇)+2CO2→3CH3COO-+2H2O+3H+
CH3CH2OH(乙醇)+H2O→CH3COO-+H++2H2
CH3CH2COO-(丙酸)+3H2O→CH3COO-+HC03-+H++3H2
CH3CH2CH2COO-(丁酸)+2H2O→2CH3COO-+H++2H2
CH3CHOHCOO-(乳酸)+2H2O→CH3COO-+HC03-+H++2H2
2HCO3-(碳酸)+H++4H2→CH3COO-+4H20
-2.9
+9.6
+76.1
+48.1
-4.2
-70.3

 

只有在产乙酸细菌产生的氢被产甲烷细菌有效利用时,系统内氢的分压才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产氢产乙酸细菌为产甲烷菌提供乙酸和H2,促进产甲烷菌的生长;产甲烷细菌能够利用H2而降低环境中的氢分压,反过来又有利于产氢产乙酸细菌的生长。这种在不同类群微生物菌种之间氢的产生和利用的偶联现象称为种间氢转移。产氢产乙酸菌在耗氢微生物共生的情况下,将长链脂肪酸降解为乙酸和H2,并获得能量而生长,这种产氢微生物与耗氢微生物的共生现象称为互营联合。


近10年来的研究所发现的产氢产乙酸菌包括互营单胞菌属(Syntrophomonas)、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暗杆菌属(Pelobacter)等。


同型产乙酸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且种类较多。近20年来已分离得到包括4个属的10多种同型产乙酸细菌。典型的有伍德乙酸杆菌(Acetobacterium Woodii)、威林格氏乙酸杆菌(Acetobacterium wieringae)、乙酸梭菌(Clostridium aceticum)、基维产乙酸细菌(Acetogenium kivi)等。伍德乙酸杆菌是一种典型的混合营养型同型产乙酸细菌。既能利用有机物(葡萄糖、果糖、乳酸、甘油等),又能利用H2和CO2形成乙酸。


在厌氧反应器内,同型产乙酸细菌的确切作用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型产乙酸细菌的自养代谢过程可以利用氢,因此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氢分压,对于产氢产乙酸细菌是有利的。同型产乙酸细菌利用H2和CO2产物是乙酸,对于利用乙酸的产甲烷细菌也是有利的。但由于同型产乙酸过程需要较高的氢分压,且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需处于适宜状态才能发生,因此当系统内存在足够的氢利用细菌(如产甲烷细菌)时,同型产乙酸过程不会发生。

(4)产甲烷阶段
在产甲烷阶段,产甲烷细菌将乙酸、甲酸、甲醇、甲胺和H2/CO2    转化为CH4、CO2(沼气)和新的细胞物质。产甲烷细菌是有机物厌氧降解食物链中的最后一个成员,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细菌群。


产甲烷菌是一群形态多样,具有特殊细胞结构,可代谢H2和CO2及少数几种简单有机物生成甲烷的严格厌氧的古细菌。产甲烷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污泥、动物肠道、瘤胃、湖海沉积物、水田和沼泽等厌氧环境中。在厌氧反应器中,污泥消化时的产甲烷细菌数量约为106~108个/ml,UASB颗粒污泥中的产甲烷菌数量可达109个/mL。


1989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将产甲烷细菌列为3个目、6个科、13个属、43个种。截止1991年,共分离到产甲烷菌65个种。Zehnder提出的产甲烷菌分类系统及主要菌种如表21-2所示。


表21-2 产甲烷细菌分类

代表种
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riales 甲烷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 甲烷杆菌属 Methanobacterium 甲酸甲烷杆菌M.alcalipihum
甲烷热菌科Methanothermaceae 甲烷短杆属Methanobreuibacter 瘤胃甲烷短杆菌 Mb.ruminatium
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 甲烷球菌科Methanococcaceae 甲烷嗜热菌属  Methanothrmus 炽热甲烷嗜热菌 Mt.feruidus
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 甲烷球菌科Methanococcaceae 甲烷球菌属    Methanococcus 万氏甲烷球属Mc.vannielii
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 甲烷微菌科 Methanomicrobiaceae 甲烷微菌属 Methanomicrobium 运动甲烷微菌 Mm.mobilei
产甲烷菌属    Methanogenium 卡式产甲烷菌  Mg.cariaci
甲烷螺菌属  Methanspirillum 亨氏甲烷螺菌Msp.hungatei
甲烷八叠球菌科Methanosarcinaceae 甲烷八叠球菌属 Methanosarcina 巴氏甲烷八叠球菌Ms.barkeri
甲烷拟球菌属Methanococcoides 嗜甲基甲烷八叠球菌 Mmethanococcoides
甲烷盘菌科Methanoplanaceae 甲烷盘菌属    Methanoplanus 居泥甲烷盘菌Mp.limicoal
  未定科的产甲烷菌 甲烷丝菌属 Methanothrix 索氏甲烷丝 Methanothrix soehngenii
  未定科目和的产甲烷菌 甲烷叶菌属 Methanolobius
    嗜盐甲烷球菌属Halomethanococcus
    甲烷球状菌属 Methanosphaera

 

产甲烷菌只能利用简单的碳素化合物,这与其他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能源和碳源明显不同。根据产甲烷细菌利用底物种类不同,产甲烷过程可分为以下两个主要途径:其一是在二氧化碳存在时利用氢气生成甲烷;其二是利用乙酸生成甲烷。


在厌氧反应器中,甲烷产量的70%是由乙酸歧化产生的。在反应中,乙酸中的羧基从乙酸分子中分离,甲基最终转化为甲烷,羧基转化为二氧化碳,在中性溶解中,二氧化碳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存在。反应式如下:


CH3COO-+H2O→CH4+HCO3-

                         
另一类产甲烷细菌(又称为嗜氢甲烷细菌)能将H2和CO2生成甲烷。在一般的厌氧反应器中,正常条件下,他们生成占总量30%的甲烷。反应式如下:


HCO3-+H++4H→CH4+3H2O                   (21-2)


种类嗜氢产甲烷细菌中约有一半也能利用甲酸。这个过程可以直接进行:


4CHOOH→CH4+3CO2+2H2O    

             
也可以间接进行:


4CHOOH→4H2+4CO2
4H2+CO2→CH4+2H2O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甲醇的厌氧降解不重要,但如果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含甲醇废水时,不容忽视。甲醇能被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直接转化为甲烷,反应式如下:


4CH3OH→3CH4+CO2+2H2O  

             
也可以由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转化为乙酸后,再利用乙酸的产甲烷细菌进一步转化为甲烷。


还存在一类氧化氢利用乙酸的产甲烷细菌,其反应式如下:


 CH3COOH+4H2→2CH4+2H2O    

          
尽管有机物的厌氧处理过程是按上述4个阶段进行的,但厌氧反应器中,这些反应应该是瞬时连续发生的。经过上述4个阶段进行的,污水中构成COD和BOD的有机物质经厌氧分解转化为CH4和CO2,以气态产物的形式逸出。由于有机物的最终转化产物CH4中含有大量的热值,厌氧生物处理也是一种简便的产能或回收生物能的处理方法。


厌氧生物处理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在好氧条件下,一种微生物就可以将复杂有机物彻底降解为CO2。而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是一个多种群多层次的生化反应过程。各种微生物相互平衡、协同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在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中,存在3大类群的微生物,即发酵产酸细菌群、产氢产乙酸细菌群和产甲烷细菌群。此外,还存在能将甲烷细菌的一种基质(H2/CO2)转化为乙酸的同型产乙酸细菌群。与产甲烷细菌相对,发酵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同型产乙酸细菌又被称为不产甲烷细菌,由于不产甲烷细菌的发酵产物主要为有机酸、H2和CO2,又通称为产酸细菌。


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其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基质


发酵细菌可以将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发酵为挥发性脂肪酸、醇类、H2、CO2、NH3等产物。其中丙酸、丁酸、乙醇等又可以被产氢产乙酸细菌转化为H2、CO2和乙酸等。不产甲烷细菌通过其生命活动为产甲烷细菌提供了合成细胞物质和产甲烷过程所需的碳源和能源。


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产甲烷细菌是严格厌氧的生物,无法生存在有氧的环境中。这是因为在氧还原成水的过程中,会生成某些有毒的中间产物,严格厌氧的微生物由于不能解除这些氧代谢产物而死亡。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污水和接种物会带入溶解氧,不利于产甲烷细菌的生长。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在开始阶段可以利用氧为电子受体进行好氧呼吸,消耗氧并使系统内的氧化还原电位(ORP)降低,逐步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环境。


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有毒物质。


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酚类、氰化物、重金属、苯甲酸等对产甲烷细菌有害的物质。不产甲烷细菌中有些能分解氰化物和裂解苯环,并从中获得碳源和能源。不产甲烷细菌不仅解除这些物质对产甲烷细菌的毒害作用,还能为其提供养分。

 

产甲烷细菌为不产甲烷细菌解除了反馈抑制。


由于厌氧条件缺乏外源电子受体,各种微生物只能利用内源电子受体进行有机物的降解。因此,如果一种微生物的发酵产物或脱下的氢不能被另一种微生物所利用,会导致有机酸的累积而使环境酸化,这种代谢产物的累积所引起的反馈作用对不产甲烷细菌的代谢会产生抑制作用。而产甲烷菌是有机物厌氧降解食物链中的最后一组成员,将不产甲烷细菌分解复杂有机物得到的简单化合物利用降解,解除了由于酸和H2积累造成的反馈抑制作用,促进了不产甲烷细菌的代谢。


产甲烷细菌的调节作用:


除了为不产甲烷细菌解除反馈抑制,产甲烷细菌对厌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起三方面的调节作用。①质子调节:产甲烷菌降解乙酸去除了有毒的质子,使厌氧处理食物链内的各种微生物生活在适宜的pH值范围内,这是产甲烷细菌的主要的生态学功能;②电子代谢:产甲烷菌的氢代谢起到电子调节作用,为不产甲烷细菌代谢复杂有机物提供了热力学条件;③营养调节:某些产甲烷细菌代谢过程中会合成和分泌一些生长因子,可起到刺激不产甲烷细菌生长的作用。

二、兼氧原理

兼氧池其实是有外部空气进入的生化池,由于溶解氧较低,有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同时存在。在推流式曝气池的前段,往往是溶解氧供应不足的,污泥一般是发黑的,这段水池可视为兼氧池。而完全混合式整个水池的溶解氧基本一致,在2~4mg/L,就基本上没有厌氧现象了。兼氧池用于难生化物质较多时,可以起到水解有机物的作用,改善可生化性,降低毒性;也常用于厌氧之后,类似于“醒酒”的作用,可以除硫化物,激活好氧微生物;更多的是用于脱氮,去除硝酸盐带来的总氮。当污水浓度低时,不要采用这种方法。或者停留时间短时,也不宜用这种兼氧池。

三、好氧原理(接触氧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构筑物称生物接触氧化池。在工艺形式上,生物接触氧化池与生物滤池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其池内设置的填料全部淹没在污水中,填料上长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中水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为新的生物膜。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为“浸没式生物滤池”。从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二沉池后被去除,污水得到净化。其二,在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气来自水中,空气通过设在池底的穿孔布气管进入水流,当气泡上升时向污水供应氧气(参看图19-35),即采用与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曝气池相同的曝气供氧方式。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征,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艺形式相当于在曝气池中充填供微生物栖息的填料,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兼具两者优点的生物处理技术,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甚至在有些发达国家成为优先推荐采用的处理工艺。美国、日本和我国等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食品、印染、化工等各种工业废水处理,而且还用于处理地表水的微污染源水。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如图19-36所示。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接触氧化池是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的核心处理构筑物,目前虽已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至今仍为形成比较定型的构造形式。图19-37为接触氧化池构造示意图。


接触氧化池的主要由池体、填料及其支架、曝气装置和进出水装置等所组成。


接触氧化池的平面形状一般为矩形或圆形,池体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池中水流速度较低,从填料上脱落的部分生物膜会沉积池底,因此有时池底可做成多斗式或设置集泥设备,以便排泥。


生物填料是接触氧化工艺的关键设施,直接影响其处理效果和经济费用。对填料的要求包括;比表面积大、空隙率大、水力阻力小、强度大、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好、能经久耐用等。目前常采用的填料是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等制成的蜂窝状和波纹板状填料(图19-38)以及纤维状填料。

 


纤维状填料是用尼龙、维纶、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呈绳状连接(图-19-39)。纤维状填料比表面积和空隙率大、重量轻、性质稳定、挂膜运行后不易堵塞,还具有运输方便、组装容易的特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纤维状填料常用框架组装,带框放入池中,当需要清洗检修时,可逐框轮替取出,池子无需停止工作。表19-12列举了常用填料的技术性能。


生物接触氧化法常用填料技术性能            表19-12

填料
名称
项目
整体型 悬浮型 悬挂型
立体
网状
蜂窝直管 ∅50×50mm
柱状
内置式悬浮填料 半软
性填料
弹性立
体填料
比表面积(㎡/m³) 50~110 74~100 278 650~700 80~120 116~133
空隙率(%) 95~99 98~99 90~97 内置纤维束数12(束/个≥40(g/个)
纤维束质量1.6~2.0(g/个)
>96 ——
成品质量(kg/m³) 20 45~38 7.6 3.6~6.7
(kg/m)
2.7~4.99
(kg/m)
挂膜质量(kg/m³) 190~316 —— —— 3.6~6.7
(g/片)
 
填充率(%) 30~40 50~70 60~80 堆积数量1000个/m³
产品直径∅100
100 100
填料容积负荷(kgCOD/m³d) 正常负荷 4.4 —— 3~4.5 1.5~2.0 2~3 2~2.5
冲击负荷 5.7   4~6 3 5  
安装条件 整体 整体 悬浮 悬浮 吊装 吊装
支架形式 平格栅 平格栅 绳网 绳网 框架或上下固定 框架或上下固定

 

布气管可布置在池子中心(中心曝气,图19-35)、侧面(侧面曝气,图19-40)和全池(全面曝气,即整个池底安装穿孔布气管,管子相互正交,形成0.3m的方格)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艺流程:


图 19-39 纤维填料的结构:①栓接绳;②纤维束;③中心绳;图 19-40 侧面曝气的生物接触氧化池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艺流程一般可分为:一段(级)处理流程、二段(级)处理流程和


多段(级)处理流程。


A、一段(级)处理流程


如图19-41所示,原污水经初次沉淀池处理后进入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的流态为完全混合型,生物膜增长较快,有机物降解速率也较高。经接触氧化池处理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在二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在这里形成污泥排出系统,澄清水则作为处理水排放。该处理流程简单,易于维护运行,投资较低。


B、二段(级)处理流程


生物接触氧化法二段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9-42所示,其中中间沉淀池是否设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该处理流程中,每座接触氧化池的池内流态属完全混合型,而两座接触氧化池前后串联相结合,又具有推流式的特点。在第一段接触氧化池内,F/M值应高于2.1,微生物增殖不受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所制约,处于对数增殖期,BOD负荷率亦高,生物膜增长较快。而在


第二段接触氧化池内F/M值一般为0.5左右,微生物增殖处于静止期或内源呼吸期。BOD负荷率降低,处理水水质提高。


C、多段(级)处理流程


多段(级)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流程如图19-43所示,是由连接串联3座或3座以上的接触氧化池组成的系统。从总体来看,其流态应按推流考虑,但每一座接触氧化池的流态又属完全混合。由于设置了多段接触氧化池,在各池间明显地形成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差,这样在每池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在生理功能方面更适应流至该池的污水的水质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能够取得非常稳定的处理水。这种处理流程设计运行得当,除去除有机污染物外,还具有硝化和脱氮功能。


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特征


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下列特点:


由于填料的面积比表面积大,池内充氧条件良好,适合微生物生存或增殖。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折算成MLSS可达10g/L。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处理效率较高,有利于缩小池容,减少占地面积;
生物接触氧化法不需要污泥回流,也就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操作简单,运行方便,易于维护管理;


由于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又属于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生物膜上微生物种群丰富,能形成稳定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机容积负荷较高时,其F/M保持在较低水平,污泥产量较低。且污泥颗粒较大,易于沉淀。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水量、不同的原水水质、不同的环境要求,决定了不同的出水要求,也决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案和投资预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依据项目的实际状况,共同探讨环境保护的切实解决方案!

  • toolbar
    联系电话:400-099-3895
  • toolbar
    联系邮箱:1329085172@qq.com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返回顶部